2009年1月26日星期一

「恭喜發財」?

今年說恭喜發財比較虛無,說新年快樂卻比往時更有意義。如果我們能不大灑金錢於新春道具,依然能過一個快樂的年,新春照常喜氣,這個年關證明了甚麼?牛年不必不切實際恭祝牛市快來,在熊市中過這個牛年,也是百年一遇的反思良機。 - 林夕《常言道》,刊於 2009 年 1 月 25 日《蘋果日報》
農曆年既然是華人社會最重要的節日,我們即管拿它與西方社會最重要的節日--聖誕節--作點兒比較:西方人祝賀聖誕時,會說 "Merry Christmas",即「聖誕快樂」;如果想撇除宗教的影響,可以說 "Happy Holidays"「佳節快樂」,重點是祝願對方可以愉快地渡過這個佳節。然而,我們祝賀農曆年時,卻會「恭喜」對方「發財」,彷彿暗示我們全部都是窮光蛋,「發財」是我們唯一的目標,生活得是否愉快反而變得次要。舊時侯,長輩工作難辛而收入微簿,他們有「發財」的心願是不足為怪;但現在可不同了,我們在這三十年間創造的經濟成就,已令世界刮目,但「恭喜發財」一句反而越喊越大聲。在大年初一的今天,讓我們如林夕所言,反思一下「恭喜發財」背後的思維。

一個國家如何發展,往往取決於國民的共同意願;現今的中國,人民都被「發財」二字充昏了頭痛,「發財」者,指的當然是自己,別人是死是活,根本不關自己事。例如建築商要「發財」,自然要偷工減料,結果豆腐渣工程觸目皆是,一場汶川地震,莘莘學子都被活埋;奶粉商要「發財」,把三聚氰胺放進劣質的奶粉裏,以圖一本萬利,結果嬰孩吃了這些毒奶粉,百病纏身。這些自私行為的背後,其實反映着國民間缺乏互信,「發財」是保障自己的唯一方法,為求「發財」,國民都不擇手段去巧取豪奪,甚至可以連國家利益都不顧(大家不發覺那些發了的財,都被匯出國外嗎?),確實是十分危險的。要打破這個局面,非要重建互信不可,至於如何重建,留待社會賢達討論了,不過如果不正視這個問題的話,即使再花幾百億元做「國家形象工程」也是徒然的。

這個新年,我嚮應了林夕,放棄「恭喜發財」,改說「新年快樂」,畢竟再多的金錢,也未必買得到快樂。謹此祝各位一聲,「新年快樂」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