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兩次,我都是在談什麼不是通識;今回,該說一說什麼是通識了。
數年前在因緣際遇下,我認識了鄧文正博士;他為了實踐自己對教育的理想,多年前毅然辭去大學的教職,並創辦自己的學舍。在大家還未知「通識」為何物之際,博士已率先搞通識課了,課堂中閱讀的文章或書籍,可謂包羅萬有;例如現在我們讀的,是羅素的《西方哲家史》,要在堂上講完整本書,猶如修建巴塞羅那的聖家堂一樣,因為我們不單要讀懂內容,還會有許多的討論,有時僅是一個簡單的問題,就可以談上大半個小時。就像最近,我們在讀托馬斯·阿奎納 (Thomas Aquinas) 如何以邏輯推理,證明神的存在。然而此等議論,不管時空是在九百年前的中世紀歐洲,還是今時今日的香港,都沒可能有結論;既然如此,也許你們會問:還值得花時間嗎?我則認為,能回答這個問題,便可知道通識的真正用途了。
不管我們身處在什麼文化,任何神明或鬼怪,你信則有,你不信則無。以哲學證明神的存在,看起來有點兒多餘,羅素甚至認為,為一個早已訂立的結論找論據,極其量只是一種辯謢,本身並不是哲學,故此托馬斯的成就,與古希臘的哲學家相比可謂差天共地。當然,托馬斯的論據出色與否,大家各有觀點,但至少他意識到,自然哲學無宗教種族之分,以它游說異族與異教人歸依基督,會來得更有說服力。換個角度看,他之所以要用自然哲學立論,其實是隱晦地說明了,單靠領洗、誦經、禱告、上主日課、參與彌撒等的行為,不足以支持自己宗教的合法性 (Legitimacy);因此,不論托馬斯的著作成效怎麼,但最低限度,是他對信仰的一種自省,而他身為局內人,也肯作這樣的反思,實在值得尊敬。
回到今天,我們聽到諸多的意見,認為「通識」可增進知識、擴闊見野云云,然而這些理由,都是趨於功利。但以功利的心態學所謂「通識」,豈不是局限了自己的見野嗎?其實對我來說,通識的最終目的,就是自省與反思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,也許都是透過自省,才會知道自己完全無知;瞭解自己無知,才會虛心學習,然後再以新的知識,反思自身、反思社會、以至反思國家。反思過後,會再學習新知識,有時侯,甚至要「反學習」(Unlearn),摒棄某些故有的知識,如此不斷循環,個人、社會以至國家才會不斷進步;憑此,他才能遺下睿智的明言「未經反思自省的人生,不值得活」。一千多年後的托馬斯·阿奎納,可能也是要實踐這份智慧,才立志著書立傳。因此對我而言,只要是以自省與反思為學通識目標的話,不管在博士的通識課上讀什麼,歷時要多久,反而是次要。從課堂裏打好基礎後,我開始以寫博客實行這個目標。經過一年多的鍛練,來到2009年,我以相同的實踐態度,報名參加第一屆《動筆動思考》文化組,結果從千多名投搞者中突圍,成為二十多位成員之一,並兩度獲選「最佳文章」;這個小成就,博士佔的功勞最大。
最近得悉,新一屆《動筆動思考》快要啟動的,對有志參加的人仕,我有以下的建議:只要你是循以上反思的路線出發,你的文章至少不會太爛;不論你的風格是偏向理性(如筆者)還是感性(如文化組許多組員),也請緊記:你的文章,是寫給別人看的專欄,不是寫給自己看的筆記,在落筆前,請先弄清自己的思維(詳見拙作《執正語文,不如執正思維》),思維清晰,才能以精確的文字表達,讀者才能容易明瞭自己的意思。最後,謹祝各參加者有理想的成績!
Calamus gladio fortior (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) Motto of Keio University, Japan 筆比劍更鋒利-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校訓
2010年2月1日星期一
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
2009年10月1日星期四
人.情.戲.文章-龍應台的大江大海
(註:此篇是回應徐詠璇的演說)
徐詠璇與我們交流之後的翌日,龍應台教授在港大舉行新書發佈會。整個發佈會,正好集結了人(書中的人物)、情(教授對上一輩的情)、戲(會中放映的採訪片段)、與文章,錯過了的朋友,可以在網上重溫(註)。
教授的新著作,題為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》;這個年份,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分水嶺,要是某些關鍵事件沒有發生,教授也不會在臺灣出生與長大。一個甲子過去,教授帶點兒自嘲地說,要以失敗者後代的身份回顧那個時代。她口中的失敗者,自然是父母親那一輩的人;然而,失敗者這個身份,決不是他們願意背負的。當然,說他們完全無需負責是不對的,但在紛亂的時局裏,他們都是小得不可再小的人物,能逃過戰火的吞噬,本身不就是一種勝利嗎?來到今時今日,兩岸都開展了三通;然而,這條隔開成功與失敗者的界線,是否已經消失呢?單看新書的封面上,藍色與紅色之間的裂縫,已經隱藏了作者的答案。
教授說以身為失敗者的後代為榮,表面上是自大,但實情剛好相反:常言道,人容易被勝利充昏頭腦,換句話說,失敗者往往較為清醒。他們格外看得清楚的,是其他人的傷痕,因為自己都是過來人,特別容易感同身受。面對傷痕,許多人會選擇逃避,但教授走遍大江大海,以尊重與謙卑之心訪問一些倖存者,聆聽他們訴說每段有血有淚的經歷;教授細心地打開每個封了塵的記憶盒子,把它們的內容好好記錄下來。今日,縱使表面的傷痕已經痊癒,但若果我們只願叫大家忘記過去的痛苦,而不像教授般去探究傷痕來源的話,難保我們的後代,不會犯上相同的錯誤。曾在德國生活,並以德國人為丈夫的龍應台,對此可謂感受最深。教授的新作,填補了中國近代史的一點空白,令它更為完整。
所謂「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」,悲歡、離合、陰晴、圓缺,其實都是相對的價值;沒有悲、哪有歡,沒有離、哪有合。只懂看歡欣而不面對悲傷的人,實在是不瞭解人性的。在國慶與中秋之時,我們在觀賞過璀璨煙花、精彩表演之後,不妨找個安靜的角落坐下,泡一壺清茶,細閱教授的新書,替無數曾辛勞地種下了大樹,讓我們乘涼的無名烈士燒一柱香;但願他們在九泉之下,能脫去勝利或失敗者的標籤,互相重逢與團圓。也許,這才是中秋節的真正意義。
(註:重溫發佈會的盛況,可進入此網站)
徐詠璇與我們交流之後的翌日,龍應台教授在港大舉行新書發佈會。整個發佈會,正好集結了人(書中的人物)、情(教授對上一輩的情)、戲(會中放映的採訪片段)、與文章,錯過了的朋友,可以在網上重溫(註)。
教授的新著作,題為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》;這個年份,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分水嶺,要是某些關鍵事件沒有發生,教授也不會在臺灣出生與長大。一個甲子過去,教授帶點兒自嘲地說,要以失敗者後代的身份回顧那個時代。她口中的失敗者,自然是父母親那一輩的人;然而,失敗者這個身份,決不是他們願意背負的。當然,說他們完全無需負責是不對的,但在紛亂的時局裏,他們都是小得不可再小的人物,能逃過戰火的吞噬,本身不就是一種勝利嗎?來到今時今日,兩岸都開展了三通;然而,這條隔開成功與失敗者的界線,是否已經消失呢?單看新書的封面上,藍色與紅色之間的裂縫,已經隱藏了作者的答案。
教授說以身為失敗者的後代為榮,表面上是自大,但實情剛好相反:常言道,人容易被勝利充昏頭腦,換句話說,失敗者往往較為清醒。他們格外看得清楚的,是其他人的傷痕,因為自己都是過來人,特別容易感同身受。面對傷痕,許多人會選擇逃避,但教授走遍大江大海,以尊重與謙卑之心訪問一些倖存者,聆聽他們訴說每段有血有淚的經歷;教授細心地打開每個封了塵的記憶盒子,把它們的內容好好記錄下來。今日,縱使表面的傷痕已經痊癒,但若果我們只願叫大家忘記過去的痛苦,而不像教授般去探究傷痕來源的話,難保我們的後代,不會犯上相同的錯誤。曾在德國生活,並以德國人為丈夫的龍應台,對此可謂感受最深。教授的新作,填補了中國近代史的一點空白,令它更為完整。
所謂「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」,悲歡、離合、陰晴、圓缺,其實都是相對的價值;沒有悲、哪有歡,沒有離、哪有合。只懂看歡欣而不面對悲傷的人,實在是不瞭解人性的。在國慶與中秋之時,我們在觀賞過璀璨煙花、精彩表演之後,不妨找個安靜的角落坐下,泡一壺清茶,細閱教授的新書,替無數曾辛勞地種下了大樹,讓我們乘涼的無名烈士燒一柱香;但願他們在九泉之下,能脫去勝利或失敗者的標籤,互相重逢與團圓。也許,這才是中秋節的真正意義。
(註:重溫發佈會的盛況,可進入此網站)
2009年9月19日星期六
上帝已死?
(註:此篇是回應李焯芬教授的演說)
李焯芬教授演講的地方,是個有冷氣開放的課室;冷氣機的功能,在於控制室內的溫度與濕度,令裏面的人覺得涼快。但久而久之,我們就變得依賴;當眾人都依賴冷氣機時,大家就會忘記室外潮濕悶熱的天氣。宏觀點看,冷氣機其實是人類發展科技的眾多發明之一;如教授所言,科技的目的是令人類「離身苦」。問題是,「苦」的根源在哪兒呢?在上述的例子,「苦」似乎是天氣,但深入再看,天氣僅是一種狀態,只是人類覺得某種天氣不舒適,才發明冷氣的;因此,真正的「苦」其實是我們的感覺。既然感覺是與生俱來的,我們即使用盡一切科技去試圖脫「離」它,它都像我們的影子一樣揮之不去。易經有云「亢龍有悔」,當我們意識到科技不能解決我們所有問題時,也許該稍稍退後一步,反思一遍上述的「苦」。
我們既然是生物,生是我們渴望的,死是我們害怕的;為了生,人類運用了科技,務求讓我們活得好一點。然而,死仍是無法避免的,所謂的科技,極其量只能令我們暫時忘記這份苦楚,正如喝過廿四味後,總要吃一顆嘉慶子中和一樣。上段所講述的「苦」,正是這份對生死的執著;科技的發展,某程度上是把「苦」的感覺麻醉了,我們沉迷了的話,就不能領會生命的真正意義。教授談及過的「四諦」,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:確認上述苦的存在,謂之「苦諦」;瞭解苦是由執着所致,謂之「集諦」;悟出脫離執着的真理,謂之「滅諦」;以八正道實行這份覺悟,謂之「道諦」。來了這裏,科技與宗教,就像太極的陰與陽般互補不足,缺一不可了。
愛恩斯坦曾說:缺乏宗教,科學會站不住腳;缺乏科學,宗教會令人盲目 (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,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)。此話的後半部,相信大家都清楚明白;但前半部,也許需要點兒解釋:教授曾說,科學是客觀求真;然而,何謂客觀?什麼是真?《六祖壇經》有云:「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」我們的意識沒有動,又何以得知風動或幡動呢?判斷事物真假的最終參考點,其實只有每個人的心,用科學說,即是感官神經系統。換言之,判斷必然是主觀的,把眾人的主觀集合起來,就變成了客觀;我們的心有任何成見的話,所謂的「真」或「客觀」就變得站不住腳。此時,又要回到佛教的「如實觀」,徹底放下成見,才可洞察萬物的因果;達到如此境界,不就是像科學家般,瞭解萬物的本質嗎?
回想納粹黨在屠猶時,提出了不少客觀與科學的論據,但在它們背後,隱藏着非常主觀的妄念。身為猶太人的愛恩斯坦,對此可謂感受最深,因而會在一個「上帝已死」的年代,提醒世人不要從迷信宗教走向迷信科學。也許正因如此,他才能成為近世最偉大的科學家。
李焯芬教授演講的地方,是個有冷氣開放的課室;冷氣機的功能,在於控制室內的溫度與濕度,令裏面的人覺得涼快。但久而久之,我們就變得依賴;當眾人都依賴冷氣機時,大家就會忘記室外潮濕悶熱的天氣。宏觀點看,冷氣機其實是人類發展科技的眾多發明之一;如教授所言,科技的目的是令人類「離身苦」。問題是,「苦」的根源在哪兒呢?在上述的例子,「苦」似乎是天氣,但深入再看,天氣僅是一種狀態,只是人類覺得某種天氣不舒適,才發明冷氣的;因此,真正的「苦」其實是我們的感覺。既然感覺是與生俱來的,我們即使用盡一切科技去試圖脫「離」它,它都像我們的影子一樣揮之不去。易經有云「亢龍有悔」,當我們意識到科技不能解決我們所有問題時,也許該稍稍退後一步,反思一遍上述的「苦」。
我們既然是生物,生是我們渴望的,死是我們害怕的;為了生,人類運用了科技,務求讓我們活得好一點。然而,死仍是無法避免的,所謂的科技,極其量只能令我們暫時忘記這份苦楚,正如喝過廿四味後,總要吃一顆嘉慶子中和一樣。上段所講述的「苦」,正是這份對生死的執著;科技的發展,某程度上是把「苦」的感覺麻醉了,我們沉迷了的話,就不能領會生命的真正意義。教授談及過的「四諦」,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:確認上述苦的存在,謂之「苦諦」;瞭解苦是由執着所致,謂之「集諦」;悟出脫離執着的真理,謂之「滅諦」;以八正道實行這份覺悟,謂之「道諦」。來了這裏,科技與宗教,就像太極的陰與陽般互補不足,缺一不可了。
愛恩斯坦曾說:缺乏宗教,科學會站不住腳;缺乏科學,宗教會令人盲目 (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,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)。此話的後半部,相信大家都清楚明白;但前半部,也許需要點兒解釋:教授曾說,科學是客觀求真;然而,何謂客觀?什麼是真?《六祖壇經》有云:「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」我們的意識沒有動,又何以得知風動或幡動呢?判斷事物真假的最終參考點,其實只有每個人的心,用科學說,即是感官神經系統。換言之,判斷必然是主觀的,把眾人的主觀集合起來,就變成了客觀;我們的心有任何成見的話,所謂的「真」或「客觀」就變得站不住腳。此時,又要回到佛教的「如實觀」,徹底放下成見,才可洞察萬物的因果;達到如此境界,不就是像科學家般,瞭解萬物的本質嗎?
回想納粹黨在屠猶時,提出了不少客觀與科學的論據,但在它們背後,隱藏着非常主觀的妄念。身為猶太人的愛恩斯坦,對此可謂感受最深,因而會在一個「上帝已死」的年代,提醒世人不要從迷信宗教走向迷信科學。也許正因如此,他才能成為近世最偉大的科學家。
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
誰還有資格擲石頭
(註:此篇是回應林沛理的演說)
屈指一算,劉德華打滾在娛樂圈已超過二十年了,但時至今日,我們依然稱他為「華仔」,彷彿在我們心目中,他仍是個初出茅蘆的小伙子。宏觀點看,「華仔」、「基仔」、「小方」、「小豬」等的渾名,充斥着華語的影視界,縱使這班男仕已經七尺昂藏,但此等稱號卻在暗示他們還是乳臭未乾,既然如此,就不宜談婚論嫁了。再看女藝人,情況都是大同小異:骨膠原、肉毒菌、美白精華、瘦身美肌療程通通使盡(只欠李碧華筆下的餃子),令年過三十的女仕可以繼續扮「o靚妹」,一旦被問有否拍拖,她們一蓋迴避不答。在這種環境下,難怪劉德華的婚訊會鬧得滿城風雨了。
劉先生身為萬人迷,絕不可能把感情生活完全保密;他之所以隱瞞,一定需要很大的誘引。我們嘗試從以上的觀察,分析箇中因由:華語藝人,不管是男是女,都致力塑造一種「永遠長不大」的形象,就像告訴大家,自己是白壁無瑕的「孩子」。對此等形象最受落的,當然是「家長」一輩了,這些「家長」,或是幕後的大老闆與經理人,或是長期擁戴他們的「粉絲」,或是傳媒高層與記者,間中甚至是政壇中人。做「家長」的,總渴望「孩子」聽教聽話,順從自已,逗得「家長」們歡喜的話,各式各樣的紅封包自然會流到「孩子」的口袋裏;公開婚訊前的「華仔」,可謂這種好孩子的典範;原來懂得像「孩子」般賣弄純情與天真的藝人,是可以賺大錢的。這種「家長」與「孩子」的關係,其實是中國傳統家庭倫理觀的伸延。
問題是,在這種倫理關係裏,「家長」擁有絕對的權力,「孩子」即使有不滿都只能啞忍;劉德華的處境之所以難堪,皆因公眾排山倒海地充當「家長」去訓斥他,而他卻永遠都只是「孩子」,有冤也無路訴。說穿了,原來這個社會的人,一旦遇到爭議,都爭相站在「家長」的位置,佔據高地後,就把對方貶低為「孩子」,以強權施壓迫使對方就範;劉德華的例子,更引證了懂得施壓的並非只有政府或當權者。一談到施壓,所有我們自以為很崇尚的自由、民主、平等、法治、包容等的價值,都被拋之腦後;漸漸地,一個高壓社會 (oppressive society) 就形成了。可悲的是,若果以上的立論是正確的話,我們即使搞多少次革命,推翻多少個欺壓人民的政府政黨,在高壓社會下誕生的新政權,為了自身利益,必然繼續高壓統治人民。要打破這個循環,除了先改變這個社會之外,還有其他方法嗎?
當然,改變社會形同愚公移山,但做任何事總需要一個開端;耶穌曾說: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(約望福音8:7);把石頭放下,但願我們就能踏出這一小步。從娛樂圈一件小事,悟出了政治的大議題,動筆動思考的精神,也許就是這樣了。
屈指一算,劉德華打滾在娛樂圈已超過二十年了,但時至今日,我們依然稱他為「華仔」,彷彿在我們心目中,他仍是個初出茅蘆的小伙子。宏觀點看,「華仔」、「基仔」、「小方」、「小豬」等的渾名,充斥着華語的影視界,縱使這班男仕已經七尺昂藏,但此等稱號卻在暗示他們還是乳臭未乾,既然如此,就不宜談婚論嫁了。再看女藝人,情況都是大同小異:骨膠原、肉毒菌、美白精華、瘦身美肌療程通通使盡(只欠李碧華筆下的餃子),令年過三十的女仕可以繼續扮「o靚妹」,一旦被問有否拍拖,她們一蓋迴避不答。在這種環境下,難怪劉德華的婚訊會鬧得滿城風雨了。
劉先生身為萬人迷,絕不可能把感情生活完全保密;他之所以隱瞞,一定需要很大的誘引。我們嘗試從以上的觀察,分析箇中因由:華語藝人,不管是男是女,都致力塑造一種「永遠長不大」的形象,就像告訴大家,自己是白壁無瑕的「孩子」。對此等形象最受落的,當然是「家長」一輩了,這些「家長」,或是幕後的大老闆與經理人,或是長期擁戴他們的「粉絲」,或是傳媒高層與記者,間中甚至是政壇中人。做「家長」的,總渴望「孩子」聽教聽話,順從自已,逗得「家長」們歡喜的話,各式各樣的紅封包自然會流到「孩子」的口袋裏;公開婚訊前的「華仔」,可謂這種好孩子的典範;原來懂得像「孩子」般賣弄純情與天真的藝人,是可以賺大錢的。這種「家長」與「孩子」的關係,其實是中國傳統家庭倫理觀的伸延。
問題是,在這種倫理關係裏,「家長」擁有絕對的權力,「孩子」即使有不滿都只能啞忍;劉德華的處境之所以難堪,皆因公眾排山倒海地充當「家長」去訓斥他,而他卻永遠都只是「孩子」,有冤也無路訴。說穿了,原來這個社會的人,一旦遇到爭議,都爭相站在「家長」的位置,佔據高地後,就把對方貶低為「孩子」,以強權施壓迫使對方就範;劉德華的例子,更引證了懂得施壓的並非只有政府或當權者。一談到施壓,所有我們自以為很崇尚的自由、民主、平等、法治、包容等的價值,都被拋之腦後;漸漸地,一個高壓社會 (oppressive society) 就形成了。可悲的是,若果以上的立論是正確的話,我們即使搞多少次革命,推翻多少個欺壓人民的政府政黨,在高壓社會下誕生的新政權,為了自身利益,必然繼續高壓統治人民。要打破這個循環,除了先改變這個社會之外,還有其他方法嗎?
當然,改變社會形同愚公移山,但做任何事總需要一個開端;耶穌曾說: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(約望福音8:7);把石頭放下,但願我們就能踏出這一小步。從娛樂圈一件小事,悟出了政治的大議題,動筆動思考的精神,也許就是這樣了。
2009年9月1日星期二
破
(註:此篇是回應張信剛教授的演說)
張信剛教授在演說中,從文化的承傳與反思講到創意思維。我即管嘗試把整個話題的精髓,以中文的「破」字為撮要。
破,即是推陳出新
「破」,不論是粵語或是普通話,單是發音都感到一股爆發力,象徵一些固有的東西被毀壞了。「破」,像是由「有」變成「沒有」,因此是一種狀態的轉變。舉個例子:博爾特 (U. Bolt) 最近在世界田徑錦標賽中,在一百米跑決賽中刷新世界紀錄,在他衝線的一刻,舊有的紀錄被打「破」了,換上新的紀錄。這裏一說,「破」代表了新舊的交替,所謂創意思維,不就是要這樣嗎?
當然,要做到「破」,阻力可以很巨大,但歸根究底,主因都是源自內心的恐懼,害怕「破」了以後會變得不安定,不知自己能否適應轉變,也不知自己利益有否受損。要對付,必須要戰勝恐懼;因此要談創新,在談軟體硬體怎樣配合之前,我們定要拿出「破」的勇氣。這種勇氣,在西方歷史中屢見不鮮:文藝復興、宗教改革、啟蒙運動、以致工業革命等,歐洲人彷彿意識到,政治、經濟、宗教、科學等的範疇都有相互影響,要創造新的局面以造福人民,改革必須是全方位,不能預設任何局限的。反觀東方社會,似乎仍未瞭解這個道理,以致經常把改革精神放在鳥籠裏。
破,也是自我反思
創新過後,舊的事物自然失去了功用,也許有人視它們為垃圾,打算丟棄它們;但畢竟它們是先祖創造過的東西,因此也是我們歷史的一部份,只要好好保存它們的話,豈不就成為我們的文化遺產嗎?當今我們認識的這些遺產,多數都是反映璀燦的歷史,但某些卻是顯露人性的醜惡:發生過集體屠猶的奧斯威辛集中營、曾輸出無數非洲黑奴的戈里島 (Île de Gorée) 等,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(UNESCO) 列為文化遺產。也許,大部份人會擔心,張揚自家的醜事,會給其他人看扁;因此在文化的承傳上,都傾向隱惡揚善,某些不光采的事,只會輕輕帶過就算。然而這種心態,不單無助後輩學會歷史的教訓,別人更會認為我們不願意反思,令我們在世間失去說服力。要扭轉局面,定要把上述的擔心消除,所謂擔心,其實也是一種恐懼,要戰勝它,不是又回到上節「破」的精神嗎?
反省與創新,其實是同出一源
因此,自我反省與創新精神,看似風馬牛不相及,實質卻是同一枚銀幣的兩面:勇於反思的人,自然能看「破」先祖遺下來的價值觀,並懂得怎樣從中取捨,以適用於現在與將來的環境。然而,光是觀察是不足夠的,還要以實際的行動,「破」除有害的思想與制度,讓新的思維漸漸浮現,若它們仍然有害,就要繼續「破」除,以求盡善盡美。最後,不管那些舊事物是好是壞,我們都好好保存,把歷史的真相留給後輩,並教導他們要繼續反思與創新,延續「破」的精神。這樣,文化的承傳才算是徹底,懂得這些道理的文化,不論它的內涵如何,也會是世人的榜樣與模範。
張教授創立的「C++」理論,強調要發展中國文化,就必要對文化反思;他的立論,彷佛暗示中國人不善於反思。只談創新而避談反思,其實是把文化發展放進鳥籠;要勇於「破」開這個鳥籠,中國文化才能在世界振翅高飛。
張信剛教授在演說中,從文化的承傳與反思講到創意思維。我即管嘗試把整個話題的精髓,以中文的「破」字為撮要。
破,即是推陳出新
「破」,不論是粵語或是普通話,單是發音都感到一股爆發力,象徵一些固有的東西被毀壞了。「破」,像是由「有」變成「沒有」,因此是一種狀態的轉變。舉個例子:博爾特 (U. Bolt) 最近在世界田徑錦標賽中,在一百米跑決賽中刷新世界紀錄,在他衝線的一刻,舊有的紀錄被打「破」了,換上新的紀錄。這裏一說,「破」代表了新舊的交替,所謂創意思維,不就是要這樣嗎?
當然,要做到「破」,阻力可以很巨大,但歸根究底,主因都是源自內心的恐懼,害怕「破」了以後會變得不安定,不知自己能否適應轉變,也不知自己利益有否受損。要對付,必須要戰勝恐懼;因此要談創新,在談軟體硬體怎樣配合之前,我們定要拿出「破」的勇氣。這種勇氣,在西方歷史中屢見不鮮:文藝復興、宗教改革、啟蒙運動、以致工業革命等,歐洲人彷彿意識到,政治、經濟、宗教、科學等的範疇都有相互影響,要創造新的局面以造福人民,改革必須是全方位,不能預設任何局限的。反觀東方社會,似乎仍未瞭解這個道理,以致經常把改革精神放在鳥籠裏。
破,也是自我反思
創新過後,舊的事物自然失去了功用,也許有人視它們為垃圾,打算丟棄它們;但畢竟它們是先祖創造過的東西,因此也是我們歷史的一部份,只要好好保存它們的話,豈不就成為我們的文化遺產嗎?當今我們認識的這些遺產,多數都是反映璀燦的歷史,但某些卻是顯露人性的醜惡:發生過集體屠猶的奧斯威辛集中營、曾輸出無數非洲黑奴的戈里島 (Île de Gorée) 等,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(UNESCO) 列為文化遺產。也許,大部份人會擔心,張揚自家的醜事,會給其他人看扁;因此在文化的承傳上,都傾向隱惡揚善,某些不光采的事,只會輕輕帶過就算。然而這種心態,不單無助後輩學會歷史的教訓,別人更會認為我們不願意反思,令我們在世間失去說服力。要扭轉局面,定要把上述的擔心消除,所謂擔心,其實也是一種恐懼,要戰勝它,不是又回到上節「破」的精神嗎?
反省與創新,其實是同出一源
因此,自我反省與創新精神,看似風馬牛不相及,實質卻是同一枚銀幣的兩面:勇於反思的人,自然能看「破」先祖遺下來的價值觀,並懂得怎樣從中取捨,以適用於現在與將來的環境。然而,光是觀察是不足夠的,還要以實際的行動,「破」除有害的思想與制度,讓新的思維漸漸浮現,若它們仍然有害,就要繼續「破」除,以求盡善盡美。最後,不管那些舊事物是好是壞,我們都好好保存,把歷史的真相留給後輩,並教導他們要繼續反思與創新,延續「破」的精神。這樣,文化的承傳才算是徹底,懂得這些道理的文化,不論它的內涵如何,也會是世人的榜樣與模範。
張教授創立的「C++」理論,強調要發展中國文化,就必要對文化反思;他的立論,彷佛暗示中國人不善於反思。只談創新而避談反思,其實是把文化發展放進鳥籠;要勇於「破」開這個鳥籠,中國文化才能在世界振翅高飛。
2009年8月25日星期二
The Terminator of Hong Kong
我家在沙田,偶爾會到吐露港旁緩跑,每逢週未,總看到一隊穿制服的人在巡邏;他們不是警察、不是民安隊、更不是消防處的救謢員,而是小販事務隊。印象裏,在鬧市中碰到小販事務隊的機會,比碰到警察還要高,彷佛告訴大家,小販比劫匪更十惡不赦;現在,他們連偏遠的單車徑也不放過,誓要對全港所有小販殺無赦。
最近,擦鞋匠李伯的遭遇,再度引起公憤:按法律,李伯的攤檔確實是違法經營的,但畢竟它都存在了十數年,政府卻等到現在才執法,其效率真的值得商榷;加上李伯年時已高,手無寸鐵,卻被執法人員重重包圍,彷彿把他當成通緝犯看待。執法人員在事件中,猶如一群冷血的機械人,只懂按指令辦事,不理會現場情況。再深入分析,這些「機械人」所執行的,是某些法律或政策,它們之所以存在,一定是按以前的社會狀況制訂的;然而任何法律或政策,就如電腦程式一樣,總會因時移世易,漸漸與社會現況脫節,如果屆時當局仍要堅持執法,而不去更新程式的話,就會被批評為不近人情。上述的情況,其實暗示官員與執法者沒有主動體察與聽取用家的訴求,彼此缺乏溝通與交流,以至在撰寫與執行政策時,可以完全不考慮用家的需要與感受;說穿了,是他們的思維變得封閉,感覺變得麻木。小販政策,其實只是個引子,其他的,由保育、運輸、房屋至教育,也出現相似的狀況。假若我們的公僕,都變成了沒有思維與感情的「機械人」的話,即使再聘請多少精英當局長與助理,或搞多少場答問大會與公眾諮詢,也休想能挽回民望與威信。
今年初,徐悲鴻末代入室弟子、中國油畫大師龐均在香港街頭寫生,七天內竟然三度被驅趕;對於即將要建西九文化區的香港來說,真是天大的笑話。數年前,胡恩威已經察覺這個問題,並寫了名叫 Destroy HK (《消滅香港》)的書;我則認為把 Destroy 改為 Terminate 會更貼切:小販事務隊、商場保安、市建局以致領匯等,都是眾多港式 Terminator 的一份子,他們的任務,就是要殲滅小販、殲滅街頭藝術、殲滅舊建築、殲滅小商戶、殲滅鄰舍關係、殲滅公眾空間、.... 最終,就是殲滅有靈性的香港人,令香港變成「機械人」的世界,與電影情節一樣。
也許,這班 Terminator 在收隊後,會回頭說句:I'll be back。
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
西九的示範單位
(註:此篇是回應鄧永鏘爵士演說的)
又熱、又髒、又擠,這樣形容週未的旺角街頭,最適合不過。那怕三十六度酷熱高溫,兼而時刻受淋漒水威脅,也阻擋不到大家上街的興致。
中環、銅鑼灣、尖沙咀等地,不是來得太高貴,便是拈了太多外國人的氣;唯獨旺角,完整地濃縮了香港普羅大眾的生活文化。它整個社區是由街道組成,既然街道不是私人地方,只要守法,大家做什麼也可以;街道縱然非常狹窄,作用卻如公眾廣場一樣。在西方國家,公眾廣場是沒有人刻意管理的,它就像一張白紙,容許大家塗上各種色彩,許多廣場,如今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。回到旺角,西洋菜街的行人專區成立後,這張「白紙」也隨即變大了;大小政黨、藝團、NGO 等,都走上街頭爭取曝光,令這個「廣場」更添活力。可以說,旺角猶如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,好的、壞的、美的、醜的,都毫無修飾地展露給大家看。因為有每位港人的參與,才能令旺角成為一件有靈魂的文化藝術品。
最近,西九管理局要重新招募行政總裁,小弟在此斗膽誠邀有意應徵的人仕,參觀上述的文化示範單位。當然,要把整套文化搬進去是沒可能的,但至少也該在欣賞過這幅清明上河圖後,意識到文化是一門「一管就死」的事業。將來的西九,不僅是一個藝術場地或地產項目;懂得放膽讓藝術人自由發展,才可將西九變成令港人引以為傲的傑作。
又熱、又髒、又擠,這樣形容週未的旺角街頭,最適合不過。那怕三十六度酷熱高溫,兼而時刻受淋漒水威脅,也阻擋不到大家上街的興致。
中環、銅鑼灣、尖沙咀等地,不是來得太高貴,便是拈了太多外國人的氣;唯獨旺角,完整地濃縮了香港普羅大眾的生活文化。它整個社區是由街道組成,既然街道不是私人地方,只要守法,大家做什麼也可以;街道縱然非常狹窄,作用卻如公眾廣場一樣。在西方國家,公眾廣場是沒有人刻意管理的,它就像一張白紙,容許大家塗上各種色彩,許多廣場,如今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。回到旺角,西洋菜街的行人專區成立後,這張「白紙」也隨即變大了;大小政黨、藝團、NGO 等,都走上街頭爭取曝光,令這個「廣場」更添活力。可以說,旺角猶如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,好的、壞的、美的、醜的,都毫無修飾地展露給大家看。因為有每位港人的參與,才能令旺角成為一件有靈魂的文化藝術品。
回到西九文化區的議論,假如我們認同它是要展露本土文化特色的話,上述街頭的現況,可謂最好的示範單位了。旺角街頭之所以璀璨,全因沒有人主導經營;發展文化藝術,也要本着相同的信念,因此,硬體建設反而是次要,最重要是有一顆開放與包容的心,讓每個藝團自由地各展所長。但諷刺的是,西九項目之龐大,一定要有人管的,一談到管理,便會產生諸多繁文縟節;某些創新或具爭議的項目,一但未能符合某些要求,都會被拒之門外。在「紅帶」充佈的官僚制度下,藝團失去了發展的主導權,創意也被扼殺。屆時,西九文化區與那些偶爾在週未有表演看的大型商場,根本沒有分別,即使內裏設備再先進,也只是個沒有靈魂的空殼。如何維護藝術發展的自由度,將是對管理局以致 整個文藝界的最大挑戰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