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佔領華爾街」的運動,由最初只有小貓三四隻參與,到現在變成全球現象。參與者主要的不滿,是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,並直指各國政府與金融機構是罪魁禍首。
不容否認,環球的金融市場在近世蓬勃發展,令一眾金融機構變得「大得不能倒」,繼以能左右政府的決策。加上機構高管無視公眾反對,繼續以巨額花紅獎勵自己形同賭博的行為,贏錢就自己得益,輸錢就由納稅人埋單。示威者的憤怒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不少示威者宣稱,市場經濟已經逐漸失效,認為政府有必要伸出有形之手,令經濟重拾正軌云云。這種假設,活像認為政府是個完能完知的智者,一切生活上的大小問題,它們都能處理恰妥。即使讀者不是學貫中西,也很清楚這假設不切實際。
最近也看到不少意見,把這次示威浪潮解讀為反金權,甚至是反資本主義的運動。這種評論,與一個多世紀前由馬克思提出,其後衝擊歐洲的社會主義浪潮有幾許相似。問題是,最初發起示威的人,不過是呼籲當局糾正金融業歪風,並要求高管們承擔破壞經濟秩序的責任而已。把它說成是資本主義的第一下喪鐘,似乎有點兒穿鑿附會。
好了,就當他們有意推倒資本主義吧;近代俄國的歷史,可讓我參考一下。1917年兩場革命,造就共黨政權上台。表面上,蘇聯一洗帝俄的頽風,經濟與國力突飛猛進,令世人又羡慕又妒忌;當年不少西方學者政要,私底下都是親蘇派。但在計劃經濟的綱領下,領導活像軍團司令,指揮人民去搞各項建設,不聽從計劃的,都要被懲處甚至被失蹤。在這種政治環境下,百姓淪為一顆顆服務國家機器的小螺絲,在領袖眼中,變得毫無價值。
來了上世紀未,共黨政權在歐洲逐一倒下;它們覆亡的理由,各方面眾說紛紜。但那些反資本主義人仕,能對這段歷史視而不見嗎?對的,你可以說當權者貪得無厭又殘酷不仁,他們要下台是咎由自取;只要為政者從善如流,懂得行仁政,自然不會重蹈覆轍。但主張行集體主義的社會,必然形成一個國強民弱的局面;漸漸地,平民會失去抗衡當權者的力量,當權者是否行仁政,純屬他們一念之間,百姓根本無法過問。由帝國主義的霸權,演變為集體主義的霸權,那些試圖張冠李戴的人,是否想一如當年西方的親蘇派一樣,為求宣揚自己的信念,把一切副作用都掩蓋起來嗎?
由以上的觀察,不難發覺到示威者的訴求固然合理,但借他們來「抽水」的團體,其理論不僅一點也不紮實,還潛伏着致命的缺陷。前車可鑑,一個世紀前的錯誤,我們還打算重覆嗎?
Calamus gladio fortior (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) Motto of Keio University, Japan 筆比劍更鋒利-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校訓
2011年10月24日星期一
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
刻意被遺忘的另一筆數
「建築確實很宏偉,但感覺真的有點大而無當。」友人剛到過北京公幹,國慶前坐飛機回港;登機的地點,是首都機場的三號樓。以上的一句,是他對三號樓的評語。
這楝全國佔地最大的客運大樓,出自飲譽國際的建築師霍士達男爵 (Baron Norman Foster) 的手筆,2004年動工,2008年落成。相比之下,同年啟用的倫敦希思羅機場五號樓,單是公眾諮詢就用上足足四年,若果由構思興建起計算,前後更花了十九年。
作為旁觀者做分析,中國人與英國人的辦事效率,驟眼之下高低立見。日後要做公共決策時,最好學習哪一套,似乎也顯然易見。然而,事情是否真的那麼簡單呢?
筆者相信,即使是管理希思羅機場的公司,心底裏也渴望整個程序可以快捷一點。然則任何事情,總不會無緣無故發生。英國人的那一套,想必是要確保各方的權益都得到尊重;要這樣,唯有透過理性的談判,讓各方表達自己的考慮,再根據這些考慮,制訂各方願意接受的協議。從經濟角度看,這種方法固然消耗不少社會資源(例如時間與費用),但既然大家都有份兒參與決策,協議好的義務,各方都必然要遵守,日後有什麼爭端,可以交給獨立第三者(例如法庭)仲裁。整體而言,花的錢是多,但一切都有數得計。
那一邊廂,中國人搞的基建,向來都是長官領導用來顯示政績的公具,它們對平民的生活是否有裨益,反而是次要;要讓百姓有權參與決策,更加是天荒夜談。在這種氛圍下,那些試圖蟷臂擋車的聲音(例如拆遷問題),輕則被忽略,重則被河蟹。表面上,項目節省了許多開支;但萬一出了亂子,責任誰屬,各方要承擔多少,許多時候都不會白紙黑字寫個明白。說穿了,其實大家暗地裏都想賴帳,處於弱勢的群眾,很自然首當其衝。如是者,在「多快好省」的背後,掩藏着龐大的潛在成本,假如未能及時處理,隨時變成無底深潭。曾令國人引而為傲的高鐵系統,便是最佳例子。
換個角度看,假設你是個生意人,以上兩套辦事方式,哪一套更能保障你的權益呢?當然,假使你是存心不軌,渴望以權謀私的話,就另作別論;但筆者相信,世間絕大多數人,不會介意做個殷實商人吧。每年,世界銀行等的國際組織,都會調查各地的營商環境;繼後發表的報告,就是結集了無數殷實商人的意見。結果如何,相信讀者都心裏有數。
回到香港,最近兩宗官司(港珠澳大橋和外傭居港權)備受爭議,坊間不少評論,認為興訟人浪費納稅人的錢。筆者不是法律專家,不評論事件誰是誰非;但要麼興訟人真是毫無理據,律師根本不會受理。當下的判決,確實對公帑有不少的損耗;然而這筆錢,真的只會完全付之東流嗎?
翻一翻營商環境報告,不難發現那些名列前茅的地區(例如排第二的香港),無獨有偶地都擁有完善的司法制度。要建立與維持它,花費固然不菲;但與此同時,它不也成為了吸引各路殷實商人投資的一大誘因嗎?英國雖然已不再是「日不落的帝國」,但依然是個舉足輕重的商貿大國;這項殊榮,與她的司法制度真的毫無關係嗎?當增加了的貿易收入能夠抵銷多出的成本時,花十九年建一個客運樓又有何相干呢?
香港人精打細算的程度,一向以來冠絕全球,但來到這個關口,竟然把這筆潛在利益刻意遺忘,實在令筆者大惑不解。請留意,在陳述以上論據時,筆者完全沒有用上什麼社會公義、捍衛人權等虛無飄渺的用語。香港人喜歡談「數口」,筆者就跟你們談「數口」;得出的結論完全一樣,你說奇不奇妙?
這楝全國佔地最大的客運大樓,出自飲譽國際的建築師霍士達男爵 (Baron Norman Foster) 的手筆,2004年動工,2008年落成。相比之下,同年啟用的倫敦希思羅機場五號樓,單是公眾諮詢就用上足足四年,若果由構思興建起計算,前後更花了十九年。
作為旁觀者做分析,中國人與英國人的辦事效率,驟眼之下高低立見。日後要做公共決策時,最好學習哪一套,似乎也顯然易見。然而,事情是否真的那麼簡單呢?
筆者相信,即使是管理希思羅機場的公司,心底裏也渴望整個程序可以快捷一點。然則任何事情,總不會無緣無故發生。英國人的那一套,想必是要確保各方的權益都得到尊重;要這樣,唯有透過理性的談判,讓各方表達自己的考慮,再根據這些考慮,制訂各方願意接受的協議。從經濟角度看,這種方法固然消耗不少社會資源(例如時間與費用),但既然大家都有份兒參與決策,協議好的義務,各方都必然要遵守,日後有什麼爭端,可以交給獨立第三者(例如法庭)仲裁。整體而言,花的錢是多,但一切都有數得計。
那一邊廂,中國人搞的基建,向來都是長官領導用來顯示政績的公具,它們對平民的生活是否有裨益,反而是次要;要讓百姓有權參與決策,更加是天荒夜談。在這種氛圍下,那些試圖蟷臂擋車的聲音(例如拆遷問題),輕則被忽略,重則被河蟹。表面上,項目節省了許多開支;但萬一出了亂子,責任誰屬,各方要承擔多少,許多時候都不會白紙黑字寫個明白。說穿了,其實大家暗地裏都想賴帳,處於弱勢的群眾,很自然首當其衝。如是者,在「多快好省」的背後,掩藏着龐大的潛在成本,假如未能及時處理,隨時變成無底深潭。曾令國人引而為傲的高鐵系統,便是最佳例子。
換個角度看,假設你是個生意人,以上兩套辦事方式,哪一套更能保障你的權益呢?當然,假使你是存心不軌,渴望以權謀私的話,就另作別論;但筆者相信,世間絕大多數人,不會介意做個殷實商人吧。每年,世界銀行等的國際組織,都會調查各地的營商環境;繼後發表的報告,就是結集了無數殷實商人的意見。結果如何,相信讀者都心裏有數。
回到香港,最近兩宗官司(港珠澳大橋和外傭居港權)備受爭議,坊間不少評論,認為興訟人浪費納稅人的錢。筆者不是法律專家,不評論事件誰是誰非;但要麼興訟人真是毫無理據,律師根本不會受理。當下的判決,確實對公帑有不少的損耗;然而這筆錢,真的只會完全付之東流嗎?
翻一翻營商環境報告,不難發現那些名列前茅的地區(例如排第二的香港),無獨有偶地都擁有完善的司法制度。要建立與維持它,花費固然不菲;但與此同時,它不也成為了吸引各路殷實商人投資的一大誘因嗎?英國雖然已不再是「日不落的帝國」,但依然是個舉足輕重的商貿大國;這項殊榮,與她的司法制度真的毫無關係嗎?當增加了的貿易收入能夠抵銷多出的成本時,花十九年建一個客運樓又有何相干呢?
香港人精打細算的程度,一向以來冠絕全球,但來到這個關口,竟然把這筆潛在利益刻意遺忘,實在令筆者大惑不解。請留意,在陳述以上論據時,筆者完全沒有用上什麼社會公義、捍衛人權等虛無飄渺的用語。香港人喜歡談「數口」,筆者就跟你們談「數口」;得出的結論完全一樣,你說奇不奇妙?
2011年10月4日星期二
從《寫出友共鳴》看外傭官司
「你一生養育過無數白人孩子,但自己的兒子卻要假手於別人照顧,你對此有何感受?」今年在美國非常賣座的電影《寫出友共鳴 (The Help)》,最近在香港上映。一心想成為作家的白人主角 Skeeter,訪問黑人 Aibileen 時,有這樣的一問。
故事的背景,是六十年代的美國南部;稍為對美國歷史有認識的,都知道這個稱為 Deep South 的地方,有歧視有色人種的傳統:立國初年,它們為了堅持奴隸制度而與華府決裂,觸發了所謂的南北戰爭。眾所週知,由林肯總統領導的北軍,取得最後勝利;然而之後,白人對黑人的態度,仍然沒有改善。到了1956年,黑人女子 Rosa Parks 坐巴士時,因為拒絕讓座與白人乘客而被捕,一位名為馬丁路德金的牧師,發起抵制巴士公司的運動,揭開了全國黑人爭取民權運動的序幕。剛剛大學畢業的 Skeeter,毅然要對抗這套根深蒂固的傳統,可想而知,要承受莫大的壓力。
至於在白人家庭打「住家工」的 Aibileen,工作性質與我們的家務助理有點相近,當地的詞彙,稱呼這種人為 The Help,Skeeter 寫的那部書,正是以她們的故事為中心。遇着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,她們自然會向主角大吐苦水,特別是僱主各種尖酸刻薄的所為。為免掃各位的興,電影內容的複述到此為止。
電影看罷,步出影院後,筆者本應也沒有太多的感想。但到了下大雨的週日,在街上看見一群又一群的外籍傭工,為了避雨而瑟縮在天橋底,與鄉里聊天玩耍的情景,Skeeter 的那句問題,不禁又在心頭湧出來。眼前的那群人,不就是為求多賺點兒錢,離開親生的骨肉,來到這裏照顧我們的小孩嗎?原來,滿以為只會在小說出現的場景,竟然就在自己身邊活活上演。
既然在現實生活,The Help 多的事的話,那我們身邊又有多少人,願意充當替他們發聲的 Skeeter 呢?
最近,有關外傭居港權的官司,在社會引起廣泛爭議。由於政府很大機會上訴,最終誰是誰非,日後自有定斷。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,那些替外傭打官司的團體,統統被抺黑甚至批鬥;這個形勢,令稍為有同情心的人也為之卻步。更糟的是,那些人的咀臉,竟然跟電影裏那些白人僱主不謀而合。筆者很清楚,兩種情況不能相提並論;但這不是至少引證了,兩者的排外心態如出一轍呢?
再者,法律的問題,沒理由不循法律的途徑解決,要麼判決會導致某些嚴重後果,立法會就有責任修訂法律,必要時,可提呈人大釋法(緃使筆者覺得沒有必要,因不涉及國防或外交;但在《基本法》下,這仍是一個選擇)。既然在現有的法制下,問題不致於無法解決,那些走上街頭搞抗議的人,說白一點只是在做秀;而他們試圖以搞民粹來左右判決,更顯示了他們在骨子裏對法治精神有多尊重。
深層點看,香港人對待弱勢的小數族裔,到底是盡法子瞭解他們的處境,協助他們融入社會,還是抱着「眼看不見就是乾淨」的心態,有意無意地與他們保持距離,透過這次爭議,已經向全世界表露無遺。說穿了,這個披着「國際都會」外殼的都市,對待外族人時,從來都是採取「見高就拜,見低就踩」的態度,不覺得他們與自己對等,說白一點,就是歧視弱者。對的,那些名符其實的國際城市,也有類似的情況,但至少,它們不似得我們那樣露骨。以上的現象,給外國人留下的是好的還是壞的印象,實在不言而喻。
平心而論,一個城市的國際地位是高是低,經濟、政治等的因素也許只是其次;更重要的,是它能否給乎大家希望。一個民風尚且保守落後的美國南部,尚且可以找到 Skeeter、Rosa Parks 或馬丁路德金等為弱勢族群發聲的人;要麼有這份雪中送炭精神的人,不僅無法獲得尊重,還會被眾人咒罵的話,這豈不是反證了,香港連美國南部也不如?抱着這種心態,還想與紐約倫敦齊名?
故事的背景,是六十年代的美國南部;稍為對美國歷史有認識的,都知道這個稱為 Deep South 的地方,有歧視有色人種的傳統:立國初年,它們為了堅持奴隸制度而與華府決裂,觸發了所謂的南北戰爭。眾所週知,由林肯總統領導的北軍,取得最後勝利;然而之後,白人對黑人的態度,仍然沒有改善。到了1956年,黑人女子 Rosa Parks 坐巴士時,因為拒絕讓座與白人乘客而被捕,一位名為馬丁路德金的牧師,發起抵制巴士公司的運動,揭開了全國黑人爭取民權運動的序幕。剛剛大學畢業的 Skeeter,毅然要對抗這套根深蒂固的傳統,可想而知,要承受莫大的壓力。
至於在白人家庭打「住家工」的 Aibileen,工作性質與我們的家務助理有點相近,當地的詞彙,稱呼這種人為 The Help,Skeeter 寫的那部書,正是以她們的故事為中心。遇着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,她們自然會向主角大吐苦水,特別是僱主各種尖酸刻薄的所為。為免掃各位的興,電影內容的複述到此為止。
電影看罷,步出影院後,筆者本應也沒有太多的感想。但到了下大雨的週日,在街上看見一群又一群的外籍傭工,為了避雨而瑟縮在天橋底,與鄉里聊天玩耍的情景,Skeeter 的那句問題,不禁又在心頭湧出來。眼前的那群人,不就是為求多賺點兒錢,離開親生的骨肉,來到這裏照顧我們的小孩嗎?原來,滿以為只會在小說出現的場景,竟然就在自己身邊活活上演。
既然在現實生活,The Help 多的事的話,那我們身邊又有多少人,願意充當替他們發聲的 Skeeter 呢?
最近,有關外傭居港權的官司,在社會引起廣泛爭議。由於政府很大機會上訴,最終誰是誰非,日後自有定斷。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,那些替外傭打官司的團體,統統被抺黑甚至批鬥;這個形勢,令稍為有同情心的人也為之卻步。更糟的是,那些人的咀臉,竟然跟電影裏那些白人僱主不謀而合。筆者很清楚,兩種情況不能相提並論;但這不是至少引證了,兩者的排外心態如出一轍呢?
再者,法律的問題,沒理由不循法律的途徑解決,要麼判決會導致某些嚴重後果,立法會就有責任修訂法律,必要時,可提呈人大釋法(緃使筆者覺得沒有必要,因不涉及國防或外交;但在《基本法》下,這仍是一個選擇)。既然在現有的法制下,問題不致於無法解決,那些走上街頭搞抗議的人,說白一點只是在做秀;而他們試圖以搞民粹來左右判決,更顯示了他們在骨子裏對法治精神有多尊重。
深層點看,香港人對待弱勢的小數族裔,到底是盡法子瞭解他們的處境,協助他們融入社會,還是抱着「眼看不見就是乾淨」的心態,有意無意地與他們保持距離,透過這次爭議,已經向全世界表露無遺。說穿了,這個披着「國際都會」外殼的都市,對待外族人時,從來都是採取「見高就拜,見低就踩」的態度,不覺得他們與自己對等,說白一點,就是歧視弱者。對的,那些名符其實的國際城市,也有類似的情況,但至少,它們不似得我們那樣露骨。以上的現象,給外國人留下的是好的還是壞的印象,實在不言而喻。
平心而論,一個城市的國際地位是高是低,經濟、政治等的因素也許只是其次;更重要的,是它能否給乎大家希望。一個民風尚且保守落後的美國南部,尚且可以找到 Skeeter、Rosa Parks 或馬丁路德金等為弱勢族群發聲的人;要麼有這份雪中送炭精神的人,不僅無法獲得尊重,還會被眾人咒罵的話,這豈不是反證了,香港連美國南部也不如?抱着這種心態,還想與紐約倫敦齊名?
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
龍珠與香港
還記得,第一次去歐洲做背囊客,目的地是波蘭。復活節當天,身在沿海城市格但斯克(Gdansk)。波蘭是個傳統的天主教國家,在這些大時大節,多數店舖都關了門;少數的例外,是火車站旁的書店。雖然明知看不懂波蘭語書籍,也儘管入內逛逛;結果在暢銷書欄內,發現一套香港人非常熟悉的漫畫:《龍珠》。翻開幾頁後,不禁有所感慨:《龍珠》的主角孫悟空,是參照吳承恩的小說《西遊記》創作的。今時今日,跟「鬼仔」談孫悟空的話,他們懂不懂那位由石頭爆出來,在水簾洞長大,曾經大鬧天宮,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,最後跟隨唐僧取西經的「馬騮精」呢?
鳥山明開始創作《龍珠》,是1984年,還記得,當年許多中小學生,是它的忠實擁躉,某些更冒着給老師撞破的膽子,把漫畫帶到學校與好友分享。那時還是個小夥子的筆者,除了覺得武打內容精彩之外,實在看不出其他東西。年紀大了,偶爾在付費頻道翻看重播,方能對這套名作有新的體會。
眾所週知,《龍珠》的故事內容,匯集了許多中國文化的元素;但當中最具影響力的,竟然是七八十年代的港產功夫電影。最明顯的,要算是孫悟空單挑紅帶軍的一幕了:為了営救被脅持在塔頂的村長,悟空要把塔內每一層的敵人逐個擊倒。心水清的觀眾,一定知道這是李小龍《死亡遊戲》的橋段。此外,「天下一武道會」的開場片,與嘉禾電影的開頭幾乎完全一樣,而由龜仙人假扮參賽的角色,名叫 Jackie Chun,香港譯作「秦龍」,與 Jackie Chan 成龍對影成雙。其餘的點滴,在作品內到處都見得到,筆者無法盡錄。看來,《龍珠》與香港的流行文化,有着莫大的關係;這也證明了這個東方荷里活的魅力,連日本也感受得到。
然而無獨有偶地,《龍珠》在1995年完結時,武打片也日漸走向衰微。問題是,沒有了《龍珠》,日本仍然有其他優秀的漫畫,但沒有了武打片,香港電影還剩下什麼呢?失去了這個亮點,香港電影業的光芒也隨之而黯淡起來。歸根究底,是我們滿以為觀眾的口味,永遠只會停留在感觀上的刺激,於是把太多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,以致弄得如斯田地。
最近,《桃姐》一片揚威海外之後,又再聽到不少「振興港產片」的呼籲;然而,只需看聯手泡製這齣電影的,都是八十年代的電影人,就知道本地電影業是何等地花果凋零。好的故事,在大家身邊,多的是,然而,我們有沒有適當的人才,把它們發掘出來,進而製作出膾炙人口的作品呢?政府那筆為數不菲的「電影綜援」,到底有否針對這個根本問題呢?在這些問題仍未能解決之際,筆者實在不敢寄乎厚望;也許,這段黃金歲月,會繼續成為日本人抄襲的對象。
鳥山明開始創作《龍珠》,是1984年,還記得,當年許多中小學生,是它的忠實擁躉,某些更冒着給老師撞破的膽子,把漫畫帶到學校與好友分享。那時還是個小夥子的筆者,除了覺得武打內容精彩之外,實在看不出其他東西。年紀大了,偶爾在付費頻道翻看重播,方能對這套名作有新的體會。
眾所週知,《龍珠》的故事內容,匯集了許多中國文化的元素;但當中最具影響力的,竟然是七八十年代的港產功夫電影。最明顯的,要算是孫悟空單挑紅帶軍的一幕了:為了営救被脅持在塔頂的村長,悟空要把塔內每一層的敵人逐個擊倒。心水清的觀眾,一定知道這是李小龍《死亡遊戲》的橋段。此外,「天下一武道會」的開場片,與嘉禾電影的開頭幾乎完全一樣,而由龜仙人假扮參賽的角色,名叫 Jackie Chun,香港譯作「秦龍」,與 Jackie Chan 成龍對影成雙。其餘的點滴,在作品內到處都見得到,筆者無法盡錄。看來,《龍珠》與香港的流行文化,有着莫大的關係;這也證明了這個東方荷里活的魅力,連日本也感受得到。
然而無獨有偶地,《龍珠》在1995年完結時,武打片也日漸走向衰微。問題是,沒有了《龍珠》,日本仍然有其他優秀的漫畫,但沒有了武打片,香港電影還剩下什麼呢?失去了這個亮點,香港電影業的光芒也隨之而黯淡起來。歸根究底,是我們滿以為觀眾的口味,永遠只會停留在感觀上的刺激,於是把太多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,以致弄得如斯田地。
最近,《桃姐》一片揚威海外之後,又再聽到不少「振興港產片」的呼籲;然而,只需看聯手泡製這齣電影的,都是八十年代的電影人,就知道本地電影業是何等地花果凋零。好的故事,在大家身邊,多的是,然而,我們有沒有適當的人才,把它們發掘出來,進而製作出膾炙人口的作品呢?政府那筆為數不菲的「電影綜援」,到底有否針對這個根本問題呢?在這些問題仍未能解決之際,筆者實在不敢寄乎厚望;也許,這段黃金歲月,會繼續成為日本人抄襲的對象。
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
從一盅兩件說起
「香港這個地方也就是以低俗為主題的氣質為本,香港以低俗為榮,盲目相信只有低俗才有『市場』,有『市場』就是對的,絕對的對。」取自《東宮西宮TV》,2011年9月4日。公眾假期,跟友人到某家著名的點心店下午茶,由於它連續兩年摘下「米芝蓮之星」,慕名而來的食客實在多不勝數。由於友人沒有吃午飯,我們叫了的點心實在頗多;結賬時,每人花費大概是一百元。離開時,我跟友人說:以這個價錢,就能享受米芝蓮星級食府,世界上可能只有香港,才有這個機會。
平心而論,那兒的點心,的確很美味,但同樣質素的食品,不難在其他店子找得到;說它值一顆星,個人實在不敢茍同。洋人的口味,往往與我們很不一樣,單看新聞網站把皮蛋列為噁心食品之一,就可見一斑。但姑勿論怎樣,當財金界中人,都把境外人民幣債券稱為 Dim Sum Bond 時,至少證明了,嶺南人一盅兩件的飲食文化已經是遠近馳名。
有趣的是,在世界其他地方,要一嘗「米芝蓮之星」的滋味,難免要大破慳囊。就以隣近的日本為例,人均一萬日元已經是最低消費,而且日本菜往往比西菜昂貴。然而來到香港,事情卻剛好相反。似乎,就連洋人也認同,走平民大眾化路線,是香港的特色。
一講到「平民化」,想必不少人會加入價值判斷,認為是低俗的代名詞。然而仔細一想,所有文化由「庸俗」走向「精緻」,需要非常長時間的沉澱與過濾,沒花上一個世紀,根本幹不出什麼來。回想一個多世紀前的歐洲人,同樣覺得紐約是個俗不可耐,只是給人賺快錢的英雄地。時至今日,一眾紐約品牌雖已經街知巷聞,但跟倫敦、巴黎、米蘭等的相比,格調上仍然差天共地,要搞東施效颦,效果可能適得其反。要突圍而出,唯有以「負擔得起的奢華 (Affordable Luxury)」為招來,穿起它們,即使未能高貴脫俗,至少也不會太失禮。
來到香港,以前只是個中轉貿易港,不管是唐人還是洋人,都是抱着過客的心態;直到四十多年前,本土意識才漸漸冒起。換句話說,本土文化的基礎,根本沒有時間去打穩,要跑到外面「充大頭」,只會充當國際笑柄。既然連開花結果也談不上,發展機會仍然是有的,故此筆者的看法,倒沒有《東宮西宮》那般悲觀。
當然,文化要朝什麼方向發展,留待專家去議論好了。但要做得好,最需要的又是什麼呢?
就以弄點心為例:材料、火候、時間等固然必要,但沒有師傅的技巧與心思把它們串聯起來,我們也無法一嘗美食。技巧,需要知識與經驗去培養;心思,則需要一份精益求精的熱誠。以上這套,同樣適用於於文化其他環節的發展,即使不刻意走高檔路線,我們也能在世間登大雅之堂。
問題是,當這個社會漸變得反智,人們對文化、政治等課題變得「是是旦旦」時,這對長遠發展是好是壞,實在不言而諭。 這種惰性,管你再大灑金錢建多幾個西九文化區,也是於事無補的。
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
利己,為何不可?(武昌首義的反思)
武昌首義,快將踏入一百週年,在大中華各地,有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。曾聽過一位內地人這樣揶揄:各地都爭相慶祝,是否暗示着大家都渴望另一次革命呢?
由中英戰爭(所謂的「鴉片戰爭」,不過是反對開戰的英國人對此的一種嘲諷而已)到申亥革命,前後共六十九年,其間,滿清政權能夠洗心革面、發奮圖強的機會,簡直多不勝數;很可惜,他們把光陰都浪費了。俗語云:堡壘最容易由內部攻破(由於搞不清出處,只能視它為俗語),滿清政權要麼稍為爭氣點兒,革命黨人根本沒機會成功。要正確認識這場巨變,與其表揚起事者(與勝利者)的愛國情操,不如反思建制為何失敗,來得更有意義。
環觀大小歷史書籍,多數把種種亡國原因歸納為「腐敗」二字,統治階層以自身的短期利益為先,妄顧國家與社群的長遠利益,令有心救國的有識之士意興闌珊,即使反對暴力抗爭,也無耐地加入革命的行列。那樣說,滿清無法逃過覆亡的一劫,實在是咎由自取。
要杜絕腐敗,良好的監督制度固然重要。但仔細一想,靠外力來阻止腐敗,必然需要政治權力為後盾;不管權力是怎樣產生,它都要透過高壓手段來進行監督。一旦連這個權力都變了質,反腐敗運動只會淪為統治階層打壓異己的工具,喪失本身的功能。不難斷定,這手法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。
也有人覺得,腐敗是由人的貪念所致的話,那乾脆令大家無物可貪不就行嗎?古代的斯巴達,也曾有類似的嘗試;由古時的柏拉圖到近代的盧梭,不少思想家對「斯巴達式」的生活推崇備至。但斯巴達滅亡後,它的生活方式也隨之消失;很明顯,不論古今中外,大家也不相信這是行得通的。仔細點看,倡議「斯巴達式」生活的人,不就是試圖否認人本身是貪心的嗎?有這種妄想的人,豈不都是在撒謊嗎?由謊話建構出來的政治理念,是結實還是浮虛,各位心照不宣吧。
既然貪念是與生俱來,那我們何不老實一點,給大家自由發揮的機會嗎?
來過這裏,自然想起亞當・史密的名句:每個人都追求自身的利益時,往往使他們更能促進公眾的利益。當然,史密的大前題是:利己,是可以的,但透過損人來利己,或防礙別人利己,卻萬萬不可。這樣的社會,容許每個人各展所長,提升個人以至社會的生活水平;固然,這會導致汰弱留強,但與此同時,也促進了改革與創新。這種社會氣氛,鼓勵眾人作多元發展,大家追求的東西不一樣,衝突的機會亦自然減少。那樣,我們還需要透過激烈的革命,來擺平彼此的爭端嗎?
平心而論,革命後的中國,要等到三十多前的改革開放,才漸漸對此有所認識。最近與數位來自內地的朋友聊天,他們異口同聲說,現時內地不少中高級管理職位的薪酬水平,已經直逼香港,這對維持社會穩定來說,確實起了積極作用。然而另一方面,我們亦經常見到平民難苦經營的小生意,被建制階層以「公眾利益」為由而遭到打壓;不許百姓點燈之事,仍然無日無之。筆者實在懷疑,當那些城管、公安等人員在搞「維穩」時,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正在散播革命的種子嗎?不知道的嗎,那麼一個多世紀前流過的血與淚,豈不是全都白費?
由中英戰爭(所謂的「鴉片戰爭」,不過是反對開戰的英國人對此的一種嘲諷而已)到申亥革命,前後共六十九年,其間,滿清政權能夠洗心革面、發奮圖強的機會,簡直多不勝數;很可惜,他們把光陰都浪費了。俗語云:堡壘最容易由內部攻破(由於搞不清出處,只能視它為俗語),滿清政權要麼稍為爭氣點兒,革命黨人根本沒機會成功。要正確認識這場巨變,與其表揚起事者(與勝利者)的愛國情操,不如反思建制為何失敗,來得更有意義。
環觀大小歷史書籍,多數把種種亡國原因歸納為「腐敗」二字,統治階層以自身的短期利益為先,妄顧國家與社群的長遠利益,令有心救國的有識之士意興闌珊,即使反對暴力抗爭,也無耐地加入革命的行列。那樣說,滿清無法逃過覆亡的一劫,實在是咎由自取。
要杜絕腐敗,良好的監督制度固然重要。但仔細一想,靠外力來阻止腐敗,必然需要政治權力為後盾;不管權力是怎樣產生,它都要透過高壓手段來進行監督。一旦連這個權力都變了質,反腐敗運動只會淪為統治階層打壓異己的工具,喪失本身的功能。不難斷定,這手法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。
也有人覺得,腐敗是由人的貪念所致的話,那乾脆令大家無物可貪不就行嗎?古代的斯巴達,也曾有類似的嘗試;由古時的柏拉圖到近代的盧梭,不少思想家對「斯巴達式」的生活推崇備至。但斯巴達滅亡後,它的生活方式也隨之消失;很明顯,不論古今中外,大家也不相信這是行得通的。仔細點看,倡議「斯巴達式」生活的人,不就是試圖否認人本身是貪心的嗎?有這種妄想的人,豈不都是在撒謊嗎?由謊話建構出來的政治理念,是結實還是浮虛,各位心照不宣吧。
既然貪念是與生俱來,那我們何不老實一點,給大家自由發揮的機會嗎?
來過這裏,自然想起亞當・史密的名句:每個人都追求自身的利益時,往往使他們更能促進公眾的利益。當然,史密的大前題是:利己,是可以的,但透過損人來利己,或防礙別人利己,卻萬萬不可。這樣的社會,容許每個人各展所長,提升個人以至社會的生活水平;固然,這會導致汰弱留強,但與此同時,也促進了改革與創新。這種社會氣氛,鼓勵眾人作多元發展,大家追求的東西不一樣,衝突的機會亦自然減少。那樣,我們還需要透過激烈的革命,來擺平彼此的爭端嗎?
平心而論,革命後的中國,要等到三十多前的改革開放,才漸漸對此有所認識。最近與數位來自內地的朋友聊天,他們異口同聲說,現時內地不少中高級管理職位的薪酬水平,已經直逼香港,這對維持社會穩定來說,確實起了積極作用。然而另一方面,我們亦經常見到平民難苦經營的小生意,被建制階層以「公眾利益」為由而遭到打壓;不許百姓點燈之事,仍然無日無之。筆者實在懷疑,當那些城管、公安等人員在搞「維穩」時,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正在散播革命的種子嗎?不知道的嗎,那麼一個多世紀前流過的血與淚,豈不是全都白費?
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
自我作賤,你願意嗎?
某八卦週刊,以電視女藝人劉俐幾段「多姿多采」的異性關係為頭條。然而,雜誌在封面上對她的稱謂,卻用上了她成名時在《美女廚房II》裏的綽號「藍莓」;至於她的真名,卻要到內頁才找得到。
也許因為她在該節目的造型太深入民心,事主對這個綽號並不是十分介懷。然而,節目已經播完了好幾年,她又已經不再是充當路人甲的臨時演員;把一位亭亭玉立的女生冠以這個稱呼,活像她跟街市或超市賣的真藍莓沒有分別。
筆者並非在此宣揚什麼道學倫理,只是想借此探討社會上某些怪現象。
要麼事主不是在娛樂圈打滾的話,想必一定無法接受公眾以上的態度。所謂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,藝人風光背後的那份辛酸,實在不足為外人道。然而,在市場經濟下,只需有足夠的誘因,就能吸引人做某些事;換句話說,以上這些貶低自己的所為,彷彿是得到公眾的鼓勵。
那麼又是什麼因素,令公眾接受那種自我作賤的所為呢?
筆者推測,公眾只求外表不求實質的行為傾向,也許可解釋這個現象:像事主那般的妙齡少女,要在娛樂圈打滾,只需一副超模般的身材,在台前扮天真扮傻,懂得對觀眾(特別是男的或位高權重的)撒嬌獻媚,即使未能大紅大紫,也可以騙得一兩餐;好運的話,更可以嫁個有錢人,一世無憂。至於她們的演技是否出眾,才華是否橫溢,大家都懶得去關心。
在如斯背景下,一眾大小女星都爭相跑去瘦身、瘦面、豐胸等,某些更偷偷去整容。如是者,在報刊上看到的那些女星,多數都活像在時裝店櫥窗裏展示服飾的人體模型,外型千篇一律,內裏沒有靈魂。更甚的是,以上的風氣,透過各類型廣告與推廣活動被大肆宣揚,令一眾女生在潛移默化下,以為華麗外表比真材實學更吃香。漸漸地,大家都只當她們是滿足眼福的道具,社會也愈變得反智。
深層一點看,活在這種把別人不當作人看待的社會,大家根本不會尊重他人的權益。可想而知,缺乏這種人人平等的意識,一切有關自由、人權、民主等的訴求,自然無法獲得廣泛認同。說穿了,大家的骨子裏,仍然是認同甚至渴求極權專制統治,而且這種心態,並沒有因為近一個半世紀的西風東漸而有絲毫改變。想到這裏,筆者實在不寒而慄。
古時,陶淵明曾因拒絕同流合污,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。可悲的是,在一個連平民百姓都樂於看見別人「自我作賤」的國度裏,這種風骨反而會遭到恥笑。不去致力消除這種不良的態度,即使他朝讓你爭取了所謂的自由民主,到頭來你都只會把它們陰乾的。
也許因為她在該節目的造型太深入民心,事主對這個綽號並不是十分介懷。然而,節目已經播完了好幾年,她又已經不再是充當路人甲的臨時演員;把一位亭亭玉立的女生冠以這個稱呼,活像她跟街市或超市賣的真藍莓沒有分別。
筆者並非在此宣揚什麼道學倫理,只是想借此探討社會上某些怪現象。
要麼事主不是在娛樂圈打滾的話,想必一定無法接受公眾以上的態度。所謂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,藝人風光背後的那份辛酸,實在不足為外人道。然而,在市場經濟下,只需有足夠的誘因,就能吸引人做某些事;換句話說,以上這些貶低自己的所為,彷彿是得到公眾的鼓勵。
那麼又是什麼因素,令公眾接受那種自我作賤的所為呢?
筆者推測,公眾只求外表不求實質的行為傾向,也許可解釋這個現象:像事主那般的妙齡少女,要在娛樂圈打滾,只需一副超模般的身材,在台前扮天真扮傻,懂得對觀眾(特別是男的或位高權重的)撒嬌獻媚,即使未能大紅大紫,也可以騙得一兩餐;好運的話,更可以嫁個有錢人,一世無憂。至於她們的演技是否出眾,才華是否橫溢,大家都懶得去關心。
在如斯背景下,一眾大小女星都爭相跑去瘦身、瘦面、豐胸等,某些更偷偷去整容。如是者,在報刊上看到的那些女星,多數都活像在時裝店櫥窗裏展示服飾的人體模型,外型千篇一律,內裏沒有靈魂。更甚的是,以上的風氣,透過各類型廣告與推廣活動被大肆宣揚,令一眾女生在潛移默化下,以為華麗外表比真材實學更吃香。漸漸地,大家都只當她們是滿足眼福的道具,社會也愈變得反智。
深層一點看,活在這種把別人不當作人看待的社會,大家根本不會尊重他人的權益。可想而知,缺乏這種人人平等的意識,一切有關自由、人權、民主等的訴求,自然無法獲得廣泛認同。說穿了,大家的骨子裏,仍然是認同甚至渴求極權專制統治,而且這種心態,並沒有因為近一個半世紀的西風東漸而有絲毫改變。想到這裏,筆者實在不寒而慄。
古時,陶淵明曾因拒絕同流合污,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。可悲的是,在一個連平民百姓都樂於看見別人「自我作賤」的國度裏,這種風骨反而會遭到恥笑。不去致力消除這種不良的態度,即使他朝讓你爭取了所謂的自由民主,到頭來你都只會把它們陰乾的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